7-5.1績效評估:又稱為工作考核。
意義 |
企業針對員工在一段期間內,以有系統性的科學方法評量員工工作表現優劣的考核作業。 |
目的 |
1.做為調薪、獎懲、升遷、任免、訓練的依據。 2.做為改善員工工作效率的基礎。 3.做為激勵與訓練員工,協助其生涯發展。 4.鼓勵團隊合作、發揮團隊潛力。 |
原則 |
1.評估標準明確,能真實代表員工實際的工作表現。 2.考核者應客觀公正,並接受專門訓練,避免受偏見等因素的影響。 3.將評估結果回饋給員工,員工有機會檢視其評估結果。 4.評估結果應有高低性,而不是趨向中間值。 |
項目 |
1.工作能力:評鑑員工的專業知識、技術、經驗。 2.工作品質:評鑑員工的工作素養、合作精神。 3.工作行為:評鑑員工的發展潛力、道德價值。 4.工作貢獻:評鑑員工的領導統御能力、創新精神。 |
程序 |
|
方法 |
1.圖表測量法(Graphic Rating Scale):又稱為圖尺測量法 (1)說明:依工作性質設計考核項目,分別以「優、良、中、次、劣」排列在考核表上,考核人員根據員工的實際表現在每個考核項目上進行評核與記錄,最後加總各項評分。是最常用的方法。 (2)優點: A.客觀,有具體事實。 B.給分範圍明確。 (3)缺點:考核項目不易設計。 |
2.排序法(Ranking):又稱為分等法 (1)說明:依工作成效由優等至劣等依序排列。最傳統、最簡單的方法,適合小企業。 (2)優點:簡單易行。 (3)缺點: A.缺乏客觀的考核標準。 B.不同部門、不同職務難以比較。 |
|
3.交替排序法(Alternative Ranking Method, ARM):又稱為選擇排列法 (1)說明:找出工作績效最佳者與最差者,列為第一名與最後一名。再找出次佳者與次差者,列為第二名與倒數第二名。以此類推,直到所有的員工排序完成。 (2)優點:容易辨別員工的差異性。 (3)缺點:員工表現非常接近時,不易考評。 |
|
4.配對比較法(Paired Comparison): (1)說明:對每個評估項目(工作數量、工作品質等),將每位員工與其他員工進行相互對比,以加號註記相互比較的兩位員工中表現較佳者,接著將註記加號的次數加總,即可排出在該項目上各員工的評等。適合員工人數較少的組織。 (2)優點: A.提高排序法的準確性。 B.避免過嚴、過鬆、趨中。 (3)缺點:耗時、費力。 |
|
5.強迫分配法(Forced distribution Method): (1)說明:將考績分成若干等級,設定各級所占比例,依員工的工作表現,強迫分配到不同的績效等級中。適合大企業。 (2)優點:避免過嚴、過鬆、趨中。 (3)缺點:強迫依比例考評,有失公平,易引起反彈。 |
|
6.目標管理法(Management By Objectives, MBO): (1)說明:杜拉克(P.
F. Drucker)於1954年提出,由主管與部屬共同訂定可量化的合理目標,並以員工實際工作成果與工作目標的差異,做為考核依據。 (2)優點: A.員工參與訂定目標,增加對組織的認同感。 B.定期召開檢討會議,提供回饋,協助員工改善。 (3)缺點: A.耗時。 B.合宜的工作目標不易訂定。 |
|
7.重大事件法(Critical Incident Method): (1)說明:主管考評員工平日表現,針對重大事件予以記錄,做為考核依據。 (2)優點:具體、客觀、有說服力。 (3)缺點:若有不良紀錄,打擊員工士氣。 |
|
8.工作標準法(Work Standards Approach): (1)說明:事先訂出每項工作的標準,再依員工實際表現進行比較差異,做為考核依據。 (2)優點:公平、客觀,分數較精確。 (3)缺點:工作標準不易訂定。 |
|
9.人與人比較法(Man-to-man Comparison Scale): (1)說明:將五項評估因素(體格、智力、領導能力、品格、貢獻)區分五個等級(優、良、中、次、劣);考核人員為每個因素挑選出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員工,再將其他受考評人員與代表性員工逐一比較,評定各因素的等級,最後加總分數。適合小企業。 (2)優點:客觀,較為精確。 (3)缺點:耗時費力,須對員工深入了解才易考評。 |
|
10.360度回饋(360 Degree Feedback): (1)說明:綜合主管、同儕、部屬、顧客與受評者等多元評估,再對員工做出最後的考核。 (2)優點:多元、多方位,具公正性。 (3)缺點: A.員工可能彼此串通,影響考評結果。 B.訊息內容可能互相牴觸。 |
|
11.平衡計分卡法(Balanced Score Card, BSC):由財務、顧客、內部程序及學習成長等四個構面來衡量。 |
|
偏差 |
1.暈輪效應(Halo Effect):又稱為月暈效應 (1)說明:考核人員將某項優點或缺點加以擴張推論至其他項目,產生「以偏概全」的偏誤。 (2)例如:某員工上班從不遲到,主管便認為該員工的工作效率一定也很好,而給予較高的評分。 |
2.刻板印象(偏見): (1)說明:考核人員受到員工的容貌、性別、學歷、年齡、種族、宗教等因素影響,產生「先入為主」既定印象,以致考評結果與實際狀況不符。 (2)例如:主管認定年輕員工的抗壓性與問題解決能力「一定」不足,而給予較低的評分。 |
|
3.標準不明確: (1)說明:考評標準不夠具體、明確,使考核結果受到質疑。 (2)例如:優良可劣,ABCD,如何區分? |
|
4.對比效應(Contrast Effect):又稱為感覺對比 (1)說明:考核人員對員工評分時,會受到他人的表現影響。 (2)例如:一位表現普通的員工受評時,若前一位表現優異,則從普通改評為差或劣。 |
|
5.類己效應:考核人員以自己具有的人格特質,對員工作評價,產生類己效應。 |
|
6.集中趨勢(趨中傾向):考核人員為避免給予過高或過低的分數,而採取驅向中間值的分數,以致無法分出員工實際績效的優劣。 |
|
7.過寬或過嚴:考核人員給予過高或過低的分數,以致失去評估的意義。 |
|
8.近期記憶效果:根據最近時段的記憶作考評,忽略員工的整體表現。 |
|
減少偏差方法 |
1.熟悉常發生的問題,避免再度發生。 2.選擇正確的評估工具。 3.提供訓練,以減少評估時可能的錯誤。 |
7-5.2獎懲
意義 |
依績效評估的結果,給予員工適當的獎勵或懲罰。 |
方式 |
1.獎勵:嘉獎、記功、獎金、勳章、加薪、選送深造、晉升。 2.懲罰:申誡、記過、減薪、降級、調職、停職、免職、移送法辦。 |
原則 |
1.公平性:獎懲應本於對事不對人的態度,獎懲程度與績效高低成正比。 2.時效性:獎懲的時機與獎懲的事實發生時間應接近,以免失去獎懲意義。 3.目的性:獎懲措施應針對員工的需求,激勵員工,提升工作績效,以達成獎懲的目的。 4.獎重於懲:有功必賞,有過失時,主管宜多考量平時表現再做決定是否予以懲戒。 5.低寬高嚴:職位低者,經驗與權限有限,獎懲從寬;職位高者,權責較大,影響層面較廣,獎懲從嚴。 6.累犯從嚴:累犯者懲戒措施應從嚴處理。 7.揚善於公堂,規過於私室。 |
7-5.4熱爐法則(The Hot Stove Rule)
提出者 |
麥格里哥(Douglas McGregor) |
論述 |
人碰觸熱爐,會感受到「燙痛」。企業運用紀律管理時,當員工能遵循規範,即給予獎勵(正面強化);當員工違反規定,則給予懲罰(反面強化)。 |
特性 |
1.預警性:熱爐有如一個警告,尤其是燒紅時,員工必須知道接觸的後果。 2.立即性:一旦碰觸熱爐,應馬上反映效果,即獎懲措施應迅速執行,讓大家明白原因及後果。 3.公平性:對於觸摸熱爐的人,都給予相同的燙傷,即獎懲必須一致。 |
7-5.5公平理論(Equity Theory, 社會比較理論)
提出者 |
亞當斯(J. S. Adams)於1965年提出。 |
論述 |
員工的激勵程度來源於對自己和參照對象(Referents)的報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觀比較感覺。 |
類型 |
|
不公平的反應 |
1.減少投入:怠工、曠職、罷工。 2.增加投入:再進修、更努力工作。 3.要求改變結果:要求調薪、要求減薪。 4.扭曲想法:抱怨、扭曲事實。 5.再找別人作比較:改變壓力。 |
結果 公平 |
績效評估結果是否公平。 |
程序 公平 |
在績效評估過程中是否公平。 1.透明化,讓受評者了解如何評比,可緩和情緒。 2.若無法改變結果公平,不妨改變程序公平。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